“殆非人境得”的出處是哪里
“殆非人境得”出自宋代周弼的《野橋》。
“殆非人境得”全詩
《野橋》
宋代 周弼
日暮野橋邊,都歸醉客船。
數竿沙際日,一片水中天。
影落沖煙鳥,聲移帶雨蟬。
殆非人境得,江月又初圓。
《野橋》周弼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野橋》是宋代詩人周弼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太陽西下,黃昏時分,野橋邊的景色。
歸途上的醉客們正駕船歸來。
幾竿殘照映在河面上,
一片水波中是天空的倒影。
樹影投向遠處的煙霧中,鳥兒飛過,
蟬鳴聲隨著雨滴傳來。
這樣的景象似乎不屬于人間,
江上的月亮又重新變得圓滿。
詩意:
《野橋》以野外的橋邊景色為背景,描繪了夜幕降臨時的一幕美景。太陽落下,天色逐漸暗淡,野橋邊的歸途上的醉客們駕船回家。詩中通過描寫河面上的殘照和水波中的倒影,展示了自然景觀的美妙。樹影投射在遠處的煙霧中,鳥兒飛過,雨滴聲與蟬鳴聲交織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給人一種超脫塵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最后,詩人提到江上的月亮重新變得圓滿,暗示著新的開始和希望的到來。
賞析:
《野橋》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黃昏時分的美景,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太陽西下與江上月圓的對比,展示了時間的流轉和生命的輪回。詩人以景入詩,以景寄情,將自然景色與情感融為一體,給予讀者以美的享受,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整首詩以簡練的句子和自然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幅恬靜而美麗的畫面,給人以寧靜、舒適的感受。這首詩詞展現了宋代詩人獨特的寫景和抒情風格,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界的敏感和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