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行云作伴歸”的出處是哪里
“不許行云作伴歸”出自宋代釋慧遠的《國清振錫橋》。
“不許行云作伴歸”全詩
《國清振錫橋》
宋代 釋慧遠
五峰翠挼藍,雙澗聲振錫。
中有老頻螺,倒吹無孔笛。
不許行云作伴歸,誰來踏破蒼苔跡。
《國清振錫橋》釋慧遠 翻譯、賞析和詩意
《國清振錫橋》是宋代釋慧遠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五峰翠挼藍,雙澗聲振錫。
中有老頻螺,倒吹無孔笛。
不許行云作伴歸,誰來踏破蒼苔跡。
詩意: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描繪了一座寧靜的橋梁。橋下有五座峰巒,蔥翠欲滴,山間傳來的流水聲如音樂般婉轉,震動著人們手中的銅錫。在橋的中央,有一種名為“老頻螺”的樂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演奏,仿佛沒有孔洞的笛子一樣。然后詩人表達了一種禁止云彩成為伴隨者的意愿,他希望有人能夠踏破覆蓋在蒼苔上的痕跡。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橋梁和自然景觀的描繪,營造了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五座峰巒的翠綠色與流水聲相互呼應,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老頻螺的描述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心,它以倒吹的方式演奏,給人一種神秘而獨特的感覺。詩末的禁止云彩成為伴隨者的表達,可能意味著詩人希望有人能夠獨自體驗這座橋的美麗,不受外界干擾。最后一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有人能夠踏破蒼苔痕跡的期望,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對真實感與深度體驗的追求。
整首詩詞以濃郁的意境和隱喻手法展示了自然之美和內心的寂靜追求。讀者可以通過詩人對景物的描繪,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和神秘之美,也能夠聯想到自己內心對于寧靜與深度體驗的向往。該詩詞通過意象的構建,給人以美的享受與思考的空間,體現了宋代文人詩歌的獨特韻味。